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万盛文明网|金桥吹打
主页 > 人文万盛
金桥吹打
民风民俗    admin  点击:6643

乡音一曲山水间

 

简云斌

 

绵延的青山深处,一声高亢、明锐的马嘶声兀地响起,俄而万马齐鸣,声振云霄,其间又伴以雄浑清脆的“得格斗、得格斗”的马蹄声,那是马群在扬鬣奔驰。古老的大地被震荡得血脉贲张,山与水在这阳刚十足的野性鼓舞下,竟也情不自禁地旋转起来……然而,走近了细看,那场景不过是十几个粗犷的农家汉子,正站在空旷的山地上,如醉如痴地吹着唢呐,击打着锣鼓。

大地是舞台,群山是听众,生命的原动力被他们宣泄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重庆万盛金桥民间吹打的魅力!

 

田野间的鼓吹声

 

沿路千家响唢呐,连村十里传鼓声。

从万盛城区出发,向北六七公里,就来到金桥镇境内。这里丘陵起伏,山清水秀,农事发达,是万盛唯一的纯农业镇。近年建成的青山湖湿地公园,更是波光粼粼、白鹭翩翩。金桥吹打就孕育在这片青山绿水之中。

金桥镇与綦江永城镇、巴南接龙镇、南川神童镇等毗邻。这一区域是重庆民间吹打的“金三角”地带,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三大吹打:万盛金桥吹打、巴南接龙吹打和綦江永城吹打。此外还有綦江横山吹打、南川小河吹打等流派。

据考,金桥吹打起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原称“青山吹打”,因发源地为青山乡(原属綦江,1955年万盛建区时划入万盛),故名;1992年,万盛区青山乡与金桥乡合并为金桥镇,“青山吹打”改名为“金桥吹打”。

目前,金桥镇有吹打乐班七八十个,从艺村民近700人,尤其是在青山村、马头桥村,很多男女皆擅此道。山乡物质清苦、文化单调,村民们通过吹打来自娱自乐,把寻常日子摆弄得有滋有味。

金桥吹打植根于这方朴素的泥土,乡风古韵浓郁,原生态特征明显。在吹打仪式上,可分为婚庆、寿庆、丧礼、祭祀、节会、农事等类别;在演奏技艺上,按吹法和打法的不同组合,可分为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刁散打、竹叶吹奏、口哨等形式。吹打曲牌丰富,共有1000多个,许多曲牌是口口相传的传统调子,如《鸡公调》、《采桑调》、《将军令》、《上天梯》、《朝牌》、《宫堂》等。在长期传承中,艺人们又自创了大量新曲牌,如《青山水落音》、《疾马锣》、《急马出山》、《闹春耕》等。

每遇村里有婚丧嫁娶,是艺人大展身手之时。特别是人家娶媳妇,吹打汉子们显得比新郎还高兴——接花轿时,他们给新娘吹《花大姐》、《奈烦些》、《花幺妹上轿》;在路上遇到另一队花轿,路窄拥挤时,就吹《九流星》、《慢慢梭》,于是两方互相礼让,皆大欢喜;来到新郎家门,要吹《哪里哪里抬起来》;开席时,要吹《霸王安席》;送入洞房时,要吹《采花》、《交杯酒》、《贺新娘》……

一曲曲清越明亮的鼓吹,温润着这方山水,让田野、村庄、禾苗与树叶们在薄雾中伸长了耳朵。

 

山冈上创立“马风派”

 

与其他吹打流派相比,金桥吹打更显阳刚之气,以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的“马风派”演奏风格,享誉渝南黔北。已故著名音乐家、原重庆音协名誉主席叶语先生曾经评价:“马蹄阵阵,马声昂扬;青山吹打,荡气回肠!”

金桥一带在西汉时属大夜郎国边缘(中心在贵州安顺),唐朝时属夜郎县(今贵州桐梓),巴文化与夜郎文化在此交汇,此地曾生活过濮人(夜郎主体民族之一)、南平僚(巴人一支)等民族。据《太平御览》等古籍记载:“俚僚不解丝竹,唯坎铜鼓”;“巴师勇锐,歌舞以凌”……可见最早的巴渝舞、夜郎舞都是战争题材的武舞,其特色就是打击乐唱主角。从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分析,金桥吹打明显带有巴渝和夜郎武舞的流风余韵。

“马风派”的首创者名刘多二,马头桥村漆匠沟人,大约生于清道光初年,卒于光绪中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吹打师傅。一天,刘多二率乐班到綦江莲花乡做了两天丧仪回家,途经马鞍山休息。时逢夏末,凉风阵阵,刘多二拿出唢呐乘兴吹奏。谁知哨管坏了,用麦秸修好试吹,发声十分清脆,酷似马叫。刘多二大感惊奇,环顾四周,发现他们正坐在马鞍山的马颈上,灵机一动,当场决定创立一个门派,叫“马风派”!

回家后,刘多二与鼓师刘云池合作,多般摸索,终于演练出一套成熟的“马风派”风格——以唢呐声摹拟马嘶声,以鼓声摹拟马蹄声。如演奏《疾马锣》时,领吹者口含唢呐,抬头挺胸,手推唢呐向上,如骏马前蹄腾空,头向上昂扬,如马嘴张开怒嘶;同时,一人敲鼓,两人敲锣,鼓发“得格斗、得格斗”之音,恰似马蹄得得。曲至高潮时,竟有万马狂奔之势,其场面荡人心魄。

“马风派”经刘多二、刘汉卿、向义云、向紫钦、翁庆华五代传人的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在周边产生了广泛影响。接龙吹打、永城吹打都不同程度借鉴了金桥吹打特色。

 

两代宗师——向紫钦和翁庆华

 

金桥吹打第四代、第五代掌门人向紫钦、翁庆华二人,在曲牌创作、乐器改进、演艺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向紫钦生于上世纪20年代,卒于90年代,只读过几天私塾,但天份极高,集吹打、书法、刻字、漆匠、石匠、篾匠、泥瓦匠等于一身,是一个全能型乡土人才。他首创三台(次高音唢呐)与头台(次中音唢呐)合吹,再创莽台(低音唢呐)与高音、中音唢呐合吹,使金桥吹打几百年一直沿袭的两人合吹、五人合奏的单调技法,发展成为十几人合吹、几十上百人合奏的盛大局面。他还发明了“浪荡词”记谱形式。“浪荡词”与黄色无关,乃是用“啷”、“当”、“罗”、“底”等汉字标注吹打音符。在此之前,民间吹打都没有曲谱,只能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这一发明,大大方便了吹打技艺的传授。

1957年,向紫钦率队代表重庆市民间音乐界,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农村文艺调演。他们以一曲自创的《闹春耕》赢得满场喝彩,最后荣获二等奖,并被推荐进京演出。

听说要去北京,这些一辈子都在穷山沟打转的队员十分兴奋。谁知乐极生悲,在重庆集训时,主力鼓手封树勤不幸遭遇车祸,受伤住院。向紫钦挥泪决定放弃进京机会,这成了他的终生憾事。直到他去世后20年——2010年6月5日,金桥吹打终于再获进京机会,到央视参加《民歌•中国》节目录播。一曲气势磅礴的《急马出山》把“马风派”艺术演绎得尽善尽美,现场的导演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不知向紫钦在天之灵是否感到一丝安慰?

翁庆华(1927——2004年)是向紫钦的嫡传弟子。他从小就爱好吹打,但遭家人反对,唢呐还被砍烂过。他痴心不改,常常半夜跑到离家较远的石桥上苦练。20岁时,他已小有名气,被向紫钦发现,收归门下。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翁庆华的技艺更加精进。

向紫钦因年老气衰退出舞台后,翁庆华主持吹打业务,他十分注重博采众长,先后向8个知名艺人学习过。翁庆华一生中,为金桥吹打改编创作了100多个曲牌,可谓集大成者,如根据传统曲牌《鸡公调》、《将军令》、《黄莺调》等改编的《排教》、《打点子》、《春到养鸡场》、《蜜蜂围绕菜花飞》、《三庆》等,可称代表作。

据翁庆华的嫡传弟子、今年71岁的吹打队员张光华回忆,翁还得到过著名音乐家叶语的指点。1958年,叶语被打成“右派”,在九锅箐农场接受劳动改造。金桥吹打队在区文化馆集训找不到辅导老师,就请叶语来指导。叶语十分欣赏翁庆华的演奏才能,两人合作创作了《青山水落音》和《快乐的山村》——由叶创作主要旋律,再由翁加序曲、尾曲和打击乐合成。如今,这两个曲牌仍是金桥吹打的保留曲目。

1985年,翁庆华带队为重庆市“民间器乐集成”办公室现场表演录制了300多个吹打曲牌,这些曲牌都是金桥吹打独有的艺术珍宝,后收入《中国民间器乐集成•重庆卷》。1999年11月,他被评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家”,2004年夏天去世。

 

“青山莽”——天下第一唢呐

 

金桥吹打的乐器也别具一格。经过历代艺人的改进,吹奏乐器唢呐由以前单一的中音(普台)发展为高音(海笛)、次高音(三台)、中音(普台,又称二台)、次中音(头台)、低音(莽台,又分为小莽、二莽、大莽)等品种;打击乐器除原有的鼓、钵、锣外,增添了马锣、铛锣、小鼓、小锣、大鼓等品种。乐器搭配得体,吹打时音域宽广、音质悦耳。

2006年元旦,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金桥吹打有31件乐器精彩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支叫“青山莽”的唢呐,它体形庞大,长4.5米,喇叭口直径达1.8米,演奏时需四五名壮汉合力抬起,号称“天下第一唢呐”。元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重庆:天下第一唢呐》为题,对这支“青山莽”进行了专门报道。

金桥吹打的大部分乐器都是艺人自制的。唢呐和鼓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十分辛苦。据考证,一支普通的唢呐要经过选材、风干、切割、绞管、车圆、钻孔、编喇叭口、刮灰上漆、安气盘、装麦哨等几十道工序;一面鼓也要经过采鼓桶、削牛皮、绷绳、定音、上钉、套箍等若干工序。

目前,金桥唢呐制作高手有两位,一位叫向士林,已60岁,一位叫尚世田,30多岁。据说尚世田是在向士林那里偷师学艺的,别人问他,他只笑而不语。“青山莽”是尚世田做的,花了一个多月功夫。

 

走向更宽的舞台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金桥吹打开始走出大山,引起世人关注。1957年,金桥吹打首获重庆市农村文艺调演一等奖,并代表重庆民间音乐参加四川省农村文艺调演;其后50多年间,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演出30多场次,经常捧金抱银。2000年,金桥吹打和接龙吹打并列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巴渝吹打”。2006年,金桥吹打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央电视台两次来金桥拍摄吹打节目,播出有关专题6次,引起很大反响,金桥吹打名扬四方。

近年,由于流行文化不断冲击乡村生活,金桥吹打也遭遇了后继乏力的困难。本地政府对金桥吹打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将之作为第一号地方特色文化予以培育。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对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并培训队伍、编辑音像教材。原区文化馆馆长胡明在金桥挂职5年多,在曲牌艺术创新上颇有贡献,《急马出山》、《祝福》等就是他创作的。

同时,金桥镇成立了专业艺术团体——“金桥民间吹打艺术团”。队员张登洋、徐才林等已成为金桥吹打新一代领军人物。2010年,张登洋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才林、刘大碧、尚世田、刘正权4人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镇政府还在中小学校设立了少儿吹打培训基地,已培训8批300多名学生,其中不少孩子进入了吹打艺术团。

在政府的帮扶下,金桥吹打不断从田野走向庙堂,从乡村走向城市。2010年以来,在万盛黑山谷重新开园、中国(重庆)首届羽毛球文化节、端午节重庆文化周等重大活动中,金桥吹打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的眼球,赢得了如潮的掌声。

青山唢呐如马嘶,一曲传遍山水间。随着重庆民间文化的复兴与蓬勃发展,金桥吹打将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去展示自己、打动世界!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办: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万盛经开区宣传文化中心    邮编:400800
备案号:渝ICP备12001144号-17

渝公网安备 500110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