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万盛文明网|我和万盛有段故事
主页 > 人文万盛
我和万盛有段故事
城市记忆    admin  点击:5309

我和万盛有段故事

 

序言

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随母亲乘火车去成都。在菜园坝火车站那拥挤的候车厅里,听见播音员一遍一遍地广播:“旅客同志们,前往万盛的567次列车即将出发,请还未检票的同志赶快到3号检票口检票……”于是很好奇地问母亲:“万盛是什么地方?”候车厅里太闹,母亲也许回答了,也许没回答。一次偶尔的好奇并不曾在我的心底留下多大的痕迹,我当时也并不曾预料到,十一年后,我竟抛弃双亲,在这个叫万盛的小城一过就是十六年……

 

南桐矿区来的同学

1988年,我十六岁,考上了重庆第一师范学校。整个暑假除了看书,就是听邻家的师兄介绍学校的种种情况。

“考我们一师的基本是两种学生:成绩很好但生在农村急于跳‘农’门的,成绩中上吃不了高中的苦的城市学生,当然我们是属于前者。学校里有九个区的学生,你最好不要去招惹那些主城的,他们虽然成绩能力都一般,没几个出众的,但人家很傲气。九个区里地位最低的是从南桐矿区来的,他们基本上个个家境都不好,一学期才回一次家,主城的最看不起他们。

 “你说也怪,不要看那些南桐来的个个都土里土气的,但他们的能力是九个区中最强的,字写得好,篮球打得好,唱歌唱得好,老师们最喜欢的就是他们,几乎每年都要从南桐的学生中选出一些,要么保送,要么留校,像84级的王天铸呀、肖涛呀,都是学生会的干部。学校搞运动会、书画展,南桐的几乎要夺一半儿的奖……

“正因为他们有才,所以有很多主城的女同学开始追他们。但都是为了好玩儿,你不知道,每年毕业时,南桐矿区教育局的都会派车来接他们,每次都是车上车下的哭成一大片,因为一般来说,南桐的回去了之后,就很少有机会来重庆了,听说交通特别不方便,那里出煤,到处都是大山……于是很多与南桐同学谈恋爱的,在最后都是哭得死去活来一场,作为分别仪式上的节目,接下来,就完了。”

当时的我正迷恋苏俄的文艺,尽管似懂非懂。于是很热烈地与师兄辩论:“那是她们太脆弱。她们一定没听说过伏尔龚斯卡娅公爵夫人的故事!沙皇因为她的贵族丈夫参加十二月党人的政变而将她的丈夫流放到西伯利亚,那时候这位夫人才生下小孩不到一月,但是她毅然决定跟随丈夫去寒冷的西伯利亚。换了是我,我也会这么做的!”

呵呵,世事难料,十六岁的我一句戏言,竟一语成“谶”。我真的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遇到了这一世的冤家——一个来自南桐矿区的同学。在分配到主城工作了四年之后,我毅然地离开了那个很热闹但不属于我的地方,将我的后半辈子交付给了那时的南桐矿区、1992年改名的万盛区,以及接下来的新的变更。

多年以后,回忆过往的岁月,我突然想起了十二岁那年暑假里第一次听到“万盛”这个名字时内心那怦然的一震,以及十六岁时与邻家师兄面红耳赤的辩驳,我竟不能解释,这是不是所谓的宿命。不管怎样,师兄还真没骗我,南桐的学生,个个学习努力,综合素质摆在众人面前,令很多家境优越的主城同学汗颜……

 

开往万盛的火车

“旅客同志们,前往万盛的567次列车即将出发,请还未检票的同志赶快到3号检票口检票……”

不乘火车很多年了,自从万盛有了高等级公路之后。但那段在火车上穿梭的岁月,却熔进了记忆最深处,以至于时至今日还记得当年的列车车次号——重庆到万盛是567次,万盛到重庆是568次!

最初是我和他独自在两地间往返。每次乘火车我都有这样的感觉,那轻微摇晃的车厢有些像婴孩时的摇篮,总让人昏昏欲睡。乘务员的声音充满了职业化的甜美:“旅客同志们,前方到站小南海车站……”“夏坝车站……”“三江车站……”“谷口河车站……”心底里跟着一个一个地数着。一过綦江,车厢里的人顿时少了许多,就像突然来了一阵风,把人卷得差不多似的,冷清得后背发凉。于是,提着行李尽量往车头走去,想着下车时能早点出站。

火车一过谷口河,啊,还有一站就到了,已经夜里十点过了,即便是在夏夜,也透着深深的凉意。可每每心里开始欢喜并且着急起来,想着他会来接我么?或者在偶尔的突然袭击之时又担心万一他不在又该怎么办呢?正忐忑着,“旅客同志们,前方到站,本次列车终点站——万盛车站,请大家做好下车的准备……”

火车发出一生长长的叹息之后,晃荡感消失了。随着人群走出车厢,站在月台上,黑沉沉的夜因为有了这一趟火车的到来掀起暂时的热闹,各种车辆挤在铁门外等着载客,喇叭声、喊叫声,总是让我有些发懵。

很奇怪的是,每次我从万盛返城,总会飘起毛毛细雨,天地间像编织起一张透明的网,将我的心束缚得很紧很紧。于是,我决定不再独自乘坐这开往万盛的火车……

 

后槽,火棘……

后槽,是他老家背后的一大片谷地。后槽的风景总是让我心生感慨,那一年四季风雨雾雪的交替更迭,还有一草一木周而复始的由盛至衰、由枯到荣,填补了无数我有限的人生经历中的空白。后槽像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智者,包容下历年风雪的肆虐,磨炼出悠然淡定的心境,一任怀抱里年年花开花落。而年年缠绵至久的,还要算火棘了。

火棘,是它的学名,可我更愿意像当地人一样,叫它红籽儿。那是一种怎样倔强的生命,遍立于后槽的沟沟壑壑。每年的十月到越年的三月,满山皆是惊心触目的大红,如同一束束拼力燃烧的火把。于是,无论怎样的天寒地冻,后槽都不曾显得孤寂,那几座依然苍翠的山峰固执地沉默着,护拥着一群红妆素裹的女子。而我的梦,也因为有了这浓烈的丹青画卷,分外的绮丽。

那年,我第一次来到了他居住的山村。他说:“走!我带你去后槽。”于是,我被一双温暖的手牵着,行进在满是黄泥的石径上。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确定,是否一生就这样,被这双暖暖的手牵着,欣赏一路的风光。

最初满眼所见的是衰草枯杨,乡村在隆冬季节呈现的,是死一般的寂静。山路的崎岖令我的心情一点点坏起来。牵我的那只手一次次鼓足了勇气,极力地拽紧我拼命晃动的手腕,说:“走吧!到了后槽,你会看到从未见过的景象。”

雾就在此时出现了!那雾啊,居然是从四面席卷而来的,团团轻柔的白气在头顶、从脚下、于身前身后,不管不顾地卷涌着、铺陈着,积聚着一股冷飕飕的力量,刺激起我每一根血管中热血的涌动,积攒了半腹的抱怨顷刻间化作了惊奇的尖叫。他说:“快走!到了后槽,更好看!”

那雾啊,很是熨帖人心!渐渐的,不在头顶调皮了,只在脚下翻卷,然后变成极轻极薄的丝丝缕缕,擦着身子、贴着脸颊,无声无息地升到空中去了。越往上走,越见绿意,回头望,满沟满壑俱成了乳液流淌的仙境。何须到黄山去看云雾呢?

“到了,后槽!”放开我的手,他对着眼前的石壁一阵狂吼,“哦——哦哦——!”我的泪就在那一刻泄了下来。多年以后回想初见后槽的那一刻,我想,那眼泪是在看到满山的火棘时,如同最美的微笑一样,静静地溢了一脸!啊,红籽儿!那一刻,除了满心的惊诧,我再也找不到一个词来评述!以至于多年以后,一提到后槽,我眼前晃动的,仍是一片片燃烧得那样热烈的火焰,还有他站在悬崖边,探出半个身子,为我折得一枝最红的火棘的画面。他告诉我,这红籽儿,在灾荒年间是救命的粮食,他的长辈就靠着这满坡的籽实熬过了数十年前那段遍及全国的饥饿岁月,而他那个时候还未出生,不曾体验过其间的苦涩,听说一个远房的伯娘,在采摘红籽儿时,不慎跌落到山崖……他轻轻地诉说着,明亮的眼睛开始起雾了,闪烁着彻骨的苦痛。就在那一刻,我把我的手塞进了他暖暖的手心,因为,那手心,传递的,有一份悲天悯人的胸怀……

从此,火棘,哦,不,是红籽儿!她轻巧地一迈步,就挪进了我的梦里。我一意孤行地认为她应该是后槽的图腾!峭壁上,溪涧边,处处可见这带刺的荆棘。三月的后槽依然料峭,她已开始孕育花蕾。回归的候鸟还未筑完新巢,那荆棘上深绿的叶簇间,细如米粒的蓓蕾一天天舒展开娇小的花片。后槽的风有了春的温度时,那些雪白的精灵,已跑遍了每一座山峰,每一块草地。那风却又是多么地蠢啊!他被这些星星点点的小雪花迷了头吧?四处晕头转向地乱窜。等他清醒过来,那些小雪花开始跟他捉迷藏了,荆棘上深绿的叶簇还在,增添的,除了浅绿得娇嫩的新叶,还有一颗颗浅绿的籽实,小雪花,已不见了踪影。

每年,春的脚步还未走远,我就开始期盼冬的来临。到那时,那双温暖的手势必又会牵着我,踏着皑皑白雪,或是裹着一身轻雾,走向后槽,去会我的老朋友了!

最是喜欢看雪中的红籽儿,那一簇一簇如红玛瑙做成的小珠子,或是藏在软若棉絮的积雪下,或是傲立于被冰雪装饰得晶莹剔透的枝头,无论哪一种姿态,都让人感到一种温暖而旺盛的美。

此时整个后槽,剩下三种颜色:白的,白得纯粹;绿得,绿得寂静;红的,红得热烈。而他,年年不忘站在悬崖边,探出半个身子,为我折得最红的一枝!缱绻仙凡间,也不过如此吧……

看《红楼梦》“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那一章时,我突发奇想,如果曹翁见过火棘与白雪这一红一白的映衬,也许会把栊翠庵的红梅改为火棘也尚未可知?于是竟有些为红籽儿遗憾的不平,这么美的生命,怎么会没有人来赞叹一番呢?

当流水般的青春逝去,再去后槽竟有些倦怠了。于是,我请他一次又一次为我挖回红籽儿树,精心地栽种在青花瓷的盆里。可她们从来不曾在我的眷顾中活过一个冬。又常常光顾花卉市场,看着园艺师用各种手段培植的火棘盆景,购买的欲望却一点点减少。

偶然,在网上终于找到了一阕歌咏火棘的词:篱边山涧,沃瘠君常现。四月花香蜂蝶曼,不语谁言贵贱!

至此,我明白了,红籽儿,原本只有在后槽这样的山间野地恣意婆娑地生长,那粒粒朱丹才有通身灵气的呀!这美到极致又朴实到极致的精灵,哪里能入得了曹翁臆造的大观园那种大富大贵的温柔之乡呢?一如凡间的爱情,只有倾心地相守,才能共度一生……

 

我与万盛有段故事

我与万盛有段故事,刻在心底的故事。我想很多年以后,我会给我女儿的孩子讲这些故事,那时,我会老得走不动路了吧?我一定会在故事的开头这样说:很久以前,还没有你的时候,还没有你妈妈的时候,有一个傻瓜啊,喜欢坐火车去看另一个傻瓜……

我还会说,当年啊,有一个地方,它产煤,很多很多的煤。后来,有人发现了一个叫黑山谷的绝美的养生大峡谷,于是,全国各地的人都纷纷到这个地方来旅游。这个地方,它叫——万盛……(彭忍冬)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办: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万盛经开区宣传文化中心    邮编:400800
备案号:渝ICP备12001144号-17

渝公网安备 500110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