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垮垮桥
在南桐镇境内,有一座古老而奇特的石拱桥。
远望这座桥,会让你异常惊诧:单孔独拱,高大宏伟,雄跨在一条溪河上;桥体不完整,残颓破败,极似欲垮的危桥,给人无限苍凉与神秘感。近看,桥上荒草萋萋,桥身两端的护桥石料松松垮垮,扭曲歪斜,缝隙很大;桥上残存的古老石板,宽大厚实,给人久远的历史负重感。
这座神奇的石桥现在还有行人通过。
这里的地理环境很优美,河流婉转,溪水清澈,流速舒缓。从桥下流过的这条溪流,如一位文静的少女从大山深处迈着轻盈的脚步,恬静的微笑着款款漫步而出;溪流两岸地势平坦,田园宁静,不远处的小山脚,鸡犬相闻处,住着十来户人家。
我巡视桥头,没有找到桥碑;我凝视古桥一侧,痴痴地想,这桥叫什么名字?有谁知道它是何人于何时所建?
我向当地人打听这地方的相关情况。村民告诉我,那小河叫刘家河,这地方叫刘家坝,属于南桐镇石桥村。我寻找到附近一位名叫万兴旺的90岁老人,他热情地给我介绍:这座桥叫“垮垮桥”,民国九年(1920年)动工修建,民国十年(1921年)完成,是一个和尚叫宗益大师的主持修建的。听说刚完工,有一侧的石栏石梯就垮了。那些石匠去把它补好,哪知桥的另一侧——原来垮的地方的斜对角又垮了。再后来,人们又去补修,总是修好这边,垮了那边,修好那边,垮了这边,不去修它,也不再继续垮,九十年了,现在还是那样。
万兴旺老人还说,这座桥最初叫“利济桥”,修桥时立有桥碑,他几岁的时候就看见桥像现在这样要垮的样子,于是大家就叫它“垮垮桥”,“文革”期间桥碑被社员抬去砌了田坎。
万兴旺老人越说越有兴趣,说当年修桥要完工的时候,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叫花婆,脚穿一双破棉鞋,又脏又臭的裹脚布从小腿垮下来拖在地上。叫花婆走到掌脉师面前说:“修桥啊,是好事,是积德啊!师傅,麻烦你帮我把垮下来的裹脚布缠一下好吗?”掌脉师傅不耐烦地说:“走开走开,我忙得很,垮起就让它垮起嘛。” 叫花婆皱了皱眉头,然后笑一笑道:“好嘛,垮起就让它垮起嘛!”说完就不见了。所以,桥修好后桥头一侧马上就垮了,补好了又垮,最后就让它垮起了。据说,那叫花婆是观音菩萨,她说“垮起”,当然人们就修不好了。
这真是一个优美的传说,观音菩萨也许是想要考验人们是否真正具有善心吧,也许是想指点施工中的瑕疵而先检验掌脉师的礼数吧,也许是巡天无聊要与人间开个玩笑吧……总之,观音菩萨下凡的真正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这个传说就是要暗合“垮垮桥”的神奇外观吧。随着故事的流传,它原来的名字“利济桥”反而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我站立桥顶,再次观察此地,真是一个童话般的小山村;可以想见当年在盛夏季节,村中小孩聚此捉虾抓蟹、玩水嬉戏的情景;清凉的夏夜,灵动与蜿蜒的堤岸上是一片绿地,两岸是一亩亩稻田,村民在此洗浴纳凉后,坐在高高的桥面上,吹凉风,听蛙鸣,这般幽僻的没有外界打扰的生活,真是世间最惬意的。
在当年,技术条件那么落后,要修这么高大的拱桥,不是易事。我站在古桥下的沙滩上,仰望这高大的石拱,细看宽阔的拱圈和两端的基石,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这桥身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居然没有丝毫变形,现在还异常劳固?
突然,我发现拱顶凌空有个铁钩,快锈蚀完了。那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难道是加固大桥的钢筋?
当地老人告诉我,这石桥没用一跟钢筋,古代的桥都不用钢筋来加固。桥修好后,拱下悬挂了一把两米长的宝剑,专斩蛟龙。那铁钩是用来挂宝剑的。有镇妖宝剑在,蛟龙就不敢从桥下经过,从而保证了大桥的安全。修桥人的愿望,与百姓的愿望是一致的。
大桥拱圈的结构,全是大条石拼成,错落有致,相互牵连。每块条石一米多长,全经过认真打磨,用上等桐油、糯米浆和石灰作缝口粘合物,所有的条石受力均衡,共同组成一个坚固的整体。
再走上高大的桥顶,看桥上未垮的石栏石板。石栏是雕花的,图案古朴美观。石梯石板,每块上千斤,都是坚硬的石灰岩巨石。这些光洁的巨石,无不展示着大桥昔日肩负重任的豪迈,显示着昔日过往行人的鼎盛和修桥石工的智慧、技艺以及倡修者的宏义壮举与慈善情怀。
经测量,这座神奇的石桥桥长35米,宽7.5米,高21米。在当时修这样一座大型的石拱桥,不知要花多少银两、多少人工啊!而主持修建这座桥的宗益大师,为筹集资金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才最终完成这宗善举!
为什么在这里要修桥?在解放前,这里难道是很重要的地方?
当地老人说,解放前,这里是两省三县交界地,是南川南坪、腰子街、万盛等南川各乡场至青年、关坝、藻渡再到桐梓的必经之路,是万盛场通往四楞碑、蒲河、三江的便捷大道。当时河流宽阔,河水很大,有了大桥,过往客商和赶场的乡民就不用坐渡船,而且更安全了。
昔日的辉煌,今日的残破。当人们游览此桥时,是否在想,为什么桥头坍塌后总是修不好?难道真是观音菩萨在作梗吗?那坚硬的桥石,见证了怎样的历史沧桑呢?
为了揭开桥头修好要垮之谜,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其答案众说纷纭。其中,南桐煤矿一位工程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大桥进行了细致勘测,认为桥头的坍塌与该地的地质构造有关。该桥所处地层为玉龙山石灰岩,呈东——西走向,与大桥横跨方向完全一致。但石灰岩层走向是斜着的,从南向北有78—80度的倾角,而且几层坚硬的石灰岩中,夹着至少三层较软的砾质页岩,桥拱的基础就建在这样的复合基石上,7.5米宽的桥拱,横跨了6——018层岩石,其中至少有2——3层是较软的砾质页岩。于是,该桥就有了一个类似“跷跷板”的基础,导致石拱上的附着物的栏杆、石梯等重物难以达到均衡。当软硬不同的基岩在不均衡载荷下发生轻微的搓动时,桥面就会发生对角线式的位移,从而使桥面附着物崩塌。当栏杆、石梯等垮落后,载荷达到相对均衡,石拱桥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修补后,又造成桥面载荷不均衡,于是又重复发生垮塌。这就是该桥之所以称为“垮垮桥”的秘密所在。
时代发展,世事变迁。解放后,川黔、渝湘之间的交通已有了快速的公路、铁路,昔日的大路、拱桥在交通中担任主角的作用已退出历史舞台,“垮垮桥”虽然桥拱巍巍、凌空耸距、雄姿不减、奇伟遒劲,但如今已失去了大型培修的价值,只好让它在崇山峻岭的环抱中,在夕阳残月笼照里,在刀风剑雨冲刷下,在人们的参观凭吊和猎奇探幽中,长此这样了!(文图/曾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