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万盛文明网|管窥万盛苗族文化
主页 > 人文万盛
管窥万盛苗族文化
民风民俗    admin  点击:5356

 

管窥万盛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拥有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以及绣织、歌舞等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蜡染和刺绣

蜡染、刺绣是苗族文化的精华,工艺水平较高,闻名遐迩。苗族的印染工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主要分为蜡染、扎染和全色染,工艺十分繁杂,染毕一宗什物历时约两个月。万盛地区年岁较大的苗族妇女,大多擅长蜡染和刺绣,她们从小学习,自制、自染、自绣衣裙,年轻的苗族姑娘出嫁时所穿的绣花衣裙,全系她们自己在平时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苗族妇女胸前的围腰,十分精美,每件围腰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始能绣成。

(一)蜡染

蜡染是苗族印染技术的发展,苗族自古以来对其情有独钟。万盛经开区境苗族和其他地区苗族一样,以蜡染的布匹制作衣饰、围腰、卧单、百褶裙、枕巾、包袱、背带、门帘、蚊帐等物,其中以点花百褶裙为苗族妇女所珍爱。

其制作方法:先将蜂蜡(古代为树脂)放入小锅(俗称“蜡锅”)中熔化为汁,并将白布平铺于桌案上,备好铜质或竹质、木质的大小蜡刀若干把。待一切就绪后,即用蜡刀蘸蜡汁绘图于布上。绘好图后,将布投入装有染水的染缸渍染,染好捞出,再投入清水,煮沸,蜡汁溶化,布匹蘸蜡处则呈现出所绘图案或花、鸟等物,甚为美妙。

(二)刺绣

苗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及技巧,分为平绣和凸绣,其针法主要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10多种。刺绣的物件主要是妇女的衣裙、背带、围腰、袖套和男人的背心,小孩的衣服,家用的布包等。

万盛苗族妇女多用平绣。一般以红色、白色棉布或绸缎作底料,绘上或贴上剪纸图案。其图案多为常见的龙、凤、雀、虫、鱼、蝶、树、竹、草、花卉、果实和几何图形之类。根据图案的内容,采用大红、水红、紫红、深绿、深蓝、深黄、浅绿、浅蓝、橙黄等各色丝线搭配进行刺绣,五彩缤纷,体现了苗族妇女爱美的本色及其心灵手巧的聪慧。

二、芦笙与桶鼓

苗族能歌善舞,其音乐、舞蹈历史悠久。乐器以管乐器芦笙和打击乐器桶鼓为主,桶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器,主要用于丧事和祭祀活动,是苗族歌舞的支柱,而芦笙则是苗族歌舞的灵魂,苗族男女老少,凡逢喜丧节庆祭祀活动或在休闲时候“笙响必舞”。

(一)芦笙

传说芦笙是苗族祖先佑梭发明创制。原称“葫芦笙”、“瓠(hù)笙”、“瓢笙”,明清以后称为“芦笙”。苗族把芦笙看作是本民族的象征,是苗族男子在逢年过节、婚庆宴客、谈情说爱、娱乐消遣时表达感情的乐器,吹奏芦笙曲已成为苗族第二种有声语言。芦笙可以一支独奏,也可以多支合奏,口吹手奏时,脚踏节拍翩翩起舞,因此,芦笙又兼舞蹈道具功能。芦笙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用于不同场合,大型芦笙音质低沉,多用于丧葬祭祀。中型芦笙多用于婚嫁、节庆。小型芦笙音质高亢,多用于娱乐性活动,某些节庆、娱乐性活动时,亦有大、中型芦笙演奏。

(二)桶鼓

红头苗的打击乐器桶鼓,又称为“吊鼓”。桶鼓被红头苗视为最神圣之物,平时,由族长保管,悬吊于其堂屋内左侧或右侧的屋梁上,主要使用于丧事和祭祀活动,也是为已去世的父母办阴寿或是打老母猪时的专用乐器,不容许任何人污秽,也不能任意移动。苗族内部相传:“鼓无故作响,必有死者”。保管桶鼓的人又名“喂鼓人”。使用桶鼓时,必须先以酒肉、香火敬祭,以苗语诵述因何事取往何地使用,才能由“喂鼓人”取下背走。丧事或祭祀活动结束后,事主家仍需以食品敬祭桶鼓后,才由保管人背回原处。一个家族都有一个桶鼓,如果该家族人数众多,需要分支活动,可以杀牛祭祖,另制一个。

三、苗族歌谣与舞蹈

(一)苗族歌谣

歌谣是苗族口头文学中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有民歌、情歌、婚嫁歌、丧葬歌等。其中民歌是最为丰富、精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音乐,且唱且舞,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结构简单明了,旋律与舞相随。既有句式严整、以七言四句为主的苗家民歌、神歌、婚嫁歌,又有七言两句为主的兰花对歌,还有不规划句式、多段式、分段式或更为自由的情歌。

(二)苗族神歌

万盛苗族踩山会祭祀大典上的神歌:“踩山前夕安神位,黎山老母必先请,随后龙王三太子。上请玉皇大帝,下请四大天王,右请一位人祖爷,左请火炉大将军。七星白马沿天巡,提起宝剑斩妖精。鬼师此施号,急急如律令。”

(三)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大致分为祭祀舞、农事活动舞、社群交际舞三类,风格多样,展示出了苗族人民的朴素、粗犷、善良的性格特点。

万盛苗族历史传统舞有《梭椤舞》、《桶鼓舞》、《舂米舞》、《踩调舞》、《楂脚舞》等舞蹈,用芦笙或击鼓作奏,边吹边跳、芦鼓齐鸣,歌情融融,音韵和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出苗家儿女纯朴、粗犷的民族风格和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

苗族最重要的舞蹈是芦笙舞。芦笙舞又称东方迪斯科,是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苗族青年男女跳民族风情舞时,常用芦笙伴奏和铜鼓击打,称为芦笙舞。芦笙用苦竹做成,细长绵实,美观大方。

1.芦笙舞的种类

 芦笙舞有多种跳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男女对舞。男的农装劲束,吹起芦笙,人数三五对、十几对不等,在空地上吊脚楼中央围成圆形或半圆形,边吹边跳,芦笙一抬一压,笙声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悠扬婉转。女的则穿上苗族独有的蜡染的家织彩服,戴着象征幸运和吉祥的银牛角首饰,在圈内翩然起舞。两人同起左脚,踩三个点子后,右脚往地上踏一下,这样重复三遍后就转身一次。女方双手在转身时互甩,衣服的边围也在这一瞬间飘起,像一只彩蝶在盘旋,身上的银器“哗哗哗”发出整齐的脆响,同时像鱼鳞一样闪闪地发出银光。男的脚步则是“哒哒哒”“哒哒哒”六个点子。悠扬的芦笙配以竹筒乐器的浑厚颤音,将人们带入古朴、憨厚、旷达、美妙的境界。更令人目不暇接的是,有些爱美的小伙子,在芦笙管上插上色彩斑斓的锦鸡羽毛,转动时,胸前像有一只锦鸡在跳跃,美丽而富有诗意。

二是群舞。这种舞多上铜鼓,在芦笙和铜鼓同时起奏时,人们就用双脚有节奏地踏着拍子前进。芦笙停时,人们脚步变为“咚咚”“咚咚咚”两节五拍。当舞兴达到高潮时,便出现了“咚嚓嚓,咚嚓嚓”的节奏,这是芦笙与铜鼓共奏,将人们推往心灵的和谐和高度的兴奋状态。群舞是苗族人民团结、快乐、幸福的象征。

2.芦笙舞的由来

芦笙舞是由狩猎和御敌演变而来的,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主要传说有二:

(1)相传,苗族与汉族原本是两兄弟,同住在遥远的北方,日子过得美满幸福。不料,因罪恶的战争把兄弟俩冲散。苗族兄弟带着子孙以及牛羊往南逃到大江边,前被江水阻隔;后有敌人追赶,正在焦急万分之际,江面上突然出现一道翠绿色的闪光,原来是龙竹,这普通的竹子顿时成了苗族人逃生的希望。于是,智慧的苗族人齐心协力砍伐龙竹,做成了一个个竹排渡江而过,一部分在贵州定居,一部分迁徙到云南。因为竹子帮苗家人解脱了危难,当时的老年人发誓要让竹子永世长存,留给祖孙后代,因此,苗家就用它做成了芦笙。为了行路安全,先派一人吹着芦笙在前面开路侦察,用芦笙召唤群众躲避风险,让人们安全南迁,这样,苗家的芦笙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2)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霸占葛姑娘。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但却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笙舞蹈,以悼相播在天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吹芦笙舞蹈以示纪念。

汉族史籍里也对苗族芦笙文化有生动记载:“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

(四)苗族集体舞的推广普及

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旅游强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01年,我区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编排了第一套苗族集体舞,并在全区广泛推广、普及和开展学跳苗族集体舞的活动。通过开展普及推广和比赛,苗族集体舞成为万盛地区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06年,根据当时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苗族特色文化,服务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区文广局组织区内音乐、舞蹈及历史、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完成了第二套苗族集体舞的音乐创作、舞蹈编排和传授工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苗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万盛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历史的见证和巴渝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蕴含着万盛苗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年申报的“万盛苗族踩山会”,在全市各区县申报的109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列为55个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盛苗族踩山会”的发扬光大,在区内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为提高万盛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作出了贡献。

(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和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关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万盛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6月,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各镇、街道全面、深入、细致的普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论证,全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为7大类30项。其中,苗族特色文化占11项。具体如下:

1.民间文学:

(1)田坝苗族民间传说(保护单位:关坝镇);

(2)更古“卡龙”授语(苗语“卡龙”即苗族,授语即教学。保护单位:青年镇)。

  2.传统舞蹈:

(1)石林红苗歌舞(保护单位:石林镇);

(2)天门高跷芦笙舞(保护单位:石林镇)。

 3.传统美术:

(1)官井苗族刺绣(保护单位:关坝镇);

(2)石榴坝苗族蜡染(保护单位:关坝镇);

(3)石鼓坪苗族蜡染(保护单位:石林镇);

(4)祝家山苗族服饰(保护单位:石林镇)。

4.民俗:

(1)万盛苗族踩山会(保护单位:区文化馆);

(2)角角塘苗族“若琐”节(苗语“若琐”即“砍火星”。保护单位:关坝镇);

(3)水草坝苗族打母猪鬼(保护单位:关坝镇)。(令狐克强)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办: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万盛经开区宣传文化中心    邮编:400800
备案号:渝ICP备12001144号-17

渝公网安备 500110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