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苗舞出山寨
徜徉在万盛经开区的山村、尤其是龙鳞石海一带,时时会听到阵阵悠扬的芦笙响起,那婉转的旋律,仿佛在倾诉着一个千百年的传说。
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万盛,原是古代巴国的领地,也曾一度属夜郎国的势力范围。在巴、蛮等氏族伐林开荒、向深山高谷拓展时,这里便形成了民族杂居,苗族就是其中之一。万盛苗族以红线束条裹头,故有“红头苗”之称,是当地最多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苗族人民世代生息在万盛这地域交错、隶属迭变的环境内,从而创造了独特而绚丽多彩的“卡龙子”(苗)文化。它尽管受川黔湘三省地情、物情、民情的影响以及巴渝文化、川黔文化、夜郎文化的渗透,但却保留了浓郁的万盛地方特色,其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历史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发展。
“踩山坪”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过去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他们载歌载舞、迎请祖先、祭神还愿、交朋结友、谈情说爱,煞是热闹。多年来,由于无文字传递,加之地域闭塞,使如此美妙而极富民族特色的苗族文化空响山谷。
解放后,万盛的苗族同胞获得了新生。1987年,政府先后对境内苗族文艺作品进行了收集、整理、出版。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1989年春,青年镇的苗族同胞首先恢复了沉寂近半个世纪的传统节日——“踩山坪”。九十年代初,万盛文艺工作者根据传统的舞蹈素材,编制排了《舂悦》、《苗家欢》、《阿哥到茶山》等较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到市里参加调演,受到好评。尤其是党和政府提出以“旅游为龙头”,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旅游新区以及重庆直辖后,文化部门加大了挖掘、提炼、培植苗族文化的力度,从而使苗族文化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了充分发挥万盛资源优势,促进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加速经济发展,1998年,政府在苗族相对集中的石林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万盛苗族踩山会”。踩山会上,深沉的桶鼓与高昂的唢呐交织,悠扬的芦笙与欢快的苗舞同步,将石林装点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伴着笙歌鼓点,《滚山珠》、《爬花杆》等众多展示苗家风情的传统节目,相聚、寻友、对歌、迎亲、拜堂、闹新房等苗家婚俗与打牛、祭山神等习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苗文化长卷。
“太阳出来照山坪,山坪风光最迷人;哥唱天上九姐妹,妹唱地上九连环……”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的万盛石林相继获得重庆市“十佳旅游景区”和国家“4A”级景区后,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和赞叹,而万盛苗家情歌更为这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1999年举办的“万盛石林情歌大赛”,就能让人领略到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苗家情歌的独特魅力。你听,那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你看,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青年男女,踏着一路欢歌相聚石林。小伙子吹起芦笙,敲起桶鼓;姑娘们唱起情歌,翩翩起舞,纯洁的爱情在歌舞中升华。
“笙歌苗舞出山寨”。万盛苗族“踩山会”至2010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苗族歌舞也多次应邀参加国家和重庆市的重大庆典活动。在1998年的“世界旅游日华夏旅游年”庆祝活动、第七届中国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开幕式迎宾表演、重庆市“三峡国际旅游节”、1999年山城“都市旅游节”以及2004年和2005年“黑山谷之春”——走进兄弟区(市)县文化交流、2009年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谊会上,苗家缘于劳动的《舂米舞》、祈盼丰收的《梭椤舞》、喜庆胜利的《咂酒舞》以及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苗家绝技《高跷芦笙舞》等精彩表演,都给游客和观众留下美好的记忆。
2006年,“万盛苗族踩山会”入选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出山寨的笙歌苗舞,走出了万盛,走向了都市,并将带着苗族同胞的期望与祝福,逐渐走向辉煌!(令狐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