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地区的“尝新”习俗
在渝黔交界的万盛地区,过去广泛流传着农户以农历六月六(或新谷登场后的一个辛卯日)为尝新节。尝新时,先以新米饭敬祖宗,然后全家人才端上新米饭。有些地方还以有色彩的饭来尝新,但以红色和黑色为多。这是因为传说禾谷神为了拯救饥饿的人们,曾将自己的乳汁一滴一滴挤出来,每一滴乳汁是一颗白米。挤多了,挤出了血,变成红米。
一、历史渊源
尝新节在旧时是比较隆重的,尝新节的习俗也源远流长。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好几首关于尝新的诗:“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解渴黄粱粥,尝新白苣齑”。明代学者谢肇制也在其《滇略·风俗》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致馈于亲厚,谓之尝新”。
清代方鼎锐的《六月尝新》诗中写道:“门庭乐事叙天伦,耕读家风守朴纯。早稻登场先祀祖,红莲白粲共尝新。”古时候尝新,有莲子新米饭,还有紫红色的芥豆和茄子等“吉祥菜”都要上桌。而张綦毋的诗则将尝新时节的气候写得很突出:“赤米尝新六月中,登场最怕雨兼风,纵无百亩礁头闪,仙口须防挂破蓬”。
二、民间传说
1、相传古时代,渝黔交界处的万盛地区新田老君坝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七、八月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邻近的穷人。由于帮助穷人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有一年的七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新田老君坝的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七月半,万盛地区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于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种节。
2、尝新节的宴席上,酒肉、新米饭要先敬祖宗,再将一些肉饭喂狗,请狗“尝新”,然后一家大小才能随便吃喝。为什么尝新之前要先将一些肉饭喂狗呢?相传,早先万盛坝儿没有稻谷,先祖便派狗经南天门(石林镇境内)上天取谷种。狗在玉帝的谷仓里打了个滚,沾满了一身的谷种,然后返回人间。不料在渡黑山鲤鱼河时,狗身上的谷种全被河水冲走,只剩下狗尾巴上的几粒。就是这几粒谷种,使老君坝一带首先有了稻谷,并且稻穗长成了狗尾巴状。为感谢狗的功绩,人们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际的六月初六,将第一碗新禾米让狗“尝新”。为了祝愿普天下人人都能吃上大米,祝愿稻米生产万万年昌盛不衰,人们便将此地取名为“万盛”。
三、基本内容
“尝新”,即指六月上旬稻谷成熟后,在开镰收割之前,择一吉日,家家户户先打下些新稻谷,碾成新米做成饭。再搞些蔬菜瓜果做成菜。有的家庭还要杀鸡宰鸭,捕鱼捞虾,买酒称肉。
中午时,摆酒设宴,将第一餐新米饭连同酒菜一起,摆在正堂,让神和祖先先尝,感谢他们的保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这种在农村广为流传的习俗谓之“尝新”,俗称“吃新”。以前,农历六月初六为“尝新节”,有的地方则选六月新谷登场的第一个辛卯日,一般在大暑前七日后。现在尝新没有统一的日子,农户根据各自的稻谷成熟情况和收割的具体时间而定。
“尝新”这一天,农户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象征丰收在望。有的地方争先尝新,先收割一小块稻谷整米做成新米饭,有的在陈米饭上插上三穗新稻穗代替。祭神祖时,除了新米饭,还摆上猪头、公鸡、鲤鱼“三牲”,先敬神农和土地,再敬祖先。之后以新米饭给狗尝,然后合家聚食。
四、文化特色与价值
尝新节时瓜果都已经上市,以前粮食是比较紧张的,在经过一个多月青黄不接以后,能吃上新米,是最值得欢庆的事。在大热天里,一盘盘时令鲜果蔬菜摆上桌来,还端上平常难以吃到的鱼和肉,取出香喷喷的杂酒,摇着扇子,叙说丰收的喜悦。特别是用新稻秆烧出来的新米饭,还带着泥土芳香,带着日照鲜味。也许是那些年让人饿怕了,新米饭显得特别好吃。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生活追求的目标,也是尝新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时尚话题的今天,弘扬尝新文化,让人与自然更和谐,使我们能“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其积极意义尤为突出。
如今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尝新节孕含着珍惜粮食、珍重劳动成果的深刻意义。
五、表现形式
过尝新节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姑娘媳妇,头戴麦秸草帽,身背竹编背篓,到稻田里采选早熟、丰盈的稻穗。她们下田前,还把点燃的红线香,插在田埂上。于是,丰收在望的田野上,香烟袅袅飘逸,欢声笑语荡漾……
人们把采选回来的稻谷晒干后,就用水碓舂打。在这些日子里,一些村寨里的舂米声,犹如一曲曲既富有节奏,又和谐悦耳的田园乐章。
按传统,开镰收割必须先择吉日,把头一趟割一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供太阳神、祭地方神、祖公神、灶神。祭毕,请亲邻一起品尝新饭。桌上要请本家长辈先“动箸”,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是日客人越多越好,据说“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各人饭罢,还要盛一碗米饭放在桌上,称为“剩仓”。
过尝新节这天,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喜欢在村里的大青树下,或听人唱大本曲,或看人们打霸王鞭;男女青年喜欢到溪河边、田坝里对唱调子;各家各户的主妇,则在家中煮新米饭,做“八大碗”。
夕阳下山,人影散乱,人们围着筵席,点着香火,先到田坝里祭“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再回家祭“灶王府君”、“列祖列宗”之后。
近些年来,哪家的责任田种得好,选用了什么新品种,有哪些增产措施,往往成了过尝新节这天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六、濒危情况
如今物质丰富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人们对这些纯农业社会的节庆逐渐淡漠。米店里的东北米、泰国米等应有尽有。不要说城镇,连农村也不把割稻子、吃新米当成一回事了。因为以前是农业社会,而万盛地区的产业又完全以农业为主,对稻熟就特别看重,所以在早稻登场之际,就有“尝新”的传统习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这个节日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民间的传统是一个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积淀,这个尝新的习俗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抢救和保护“尝新”文化是必要的。(令狐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