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生活,爱心思明。思明区区委书记游文昌(左)带头做志愿服务
思明区区长黄乔生(左)为思明区“见义勇为模范”舒伟国颁发证书
思明区区委副书记郑一琳(右二)参加城市义工“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为特殊儿童送去关怀
外籍夫人沙龙成为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典范
思明区城市义工正在仁爱养老院帮老人量血压
校园道德讲堂
回顾思明区创建文明城区的历程,从2005年开始连续多年荣获全省测评第一,“文明”已经成为思明区一张闪亮的名片,文明的因子已经在每一个思明人的血液里流淌。
作为厦门市文明创建的一个缩影,思明区蝉联全省文明指数测评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第一” ,这是对思明区持续创建、创新创建、为民创建、全民创建的充分肯定,也是思明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成果。
思明区以构建“幸福思明”为目标,坚持“创建为民”和“创建惠民”,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在推进中求为民,在深化中求创新,在整治中求实效,推动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常态发展、不断提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思明区“第一”的标杆作用显示,厦门的精神文明创建正在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平——文明创建呼唤更多的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从而促使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的素质得到新的飞跃和提升。
文明创建的力量在思明区不断积聚,化作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良性互动。最新数据显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思明区经济发展依然保持强劲势头,是全省唯一三产比重超80%的县区。2013年上半年,该区财政总收入91.22亿元,财政总收入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的位置,经济发展“稳中有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良好。
文明创建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据统计,今年1-6月思明区共投入14.73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占财政支出的67.88%。成立12个慈善分会,建成10个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成立“民生110”服务中心,内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城市义工协会、爱心超市、老人日托中心、爱心餐桌、图书馆、街道对外服务窗口等功能分区,为居民提供民生一站式服务。今年拟建设社区街心公园12个,现已完成4个街心公园建设,力争让更多群众受益文明创建新成果。
1、持续创建 让文明“种子”广植茁壮
在公共场所,文明是35个志愿服务点的常态化公共文明引导服务;在马路上,文明是驾驶员的文明行车和行人的文明过马路;在餐厅里,文明是遵守餐桌礼仪、倡导节约用餐行为、打造文明健康的餐饮文化;在旅游景点,文明是争相体验志愿服务的市民和游客;在网络上,文明是一条条正能量的帖子……以文明引导、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传播为主题的“五大文明”行动正在成为思明人践行文明的最好平台。近年来,该区共有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4人荣登“福建好人榜”、15人荣登“厦门好人榜”。
作为全省、全市文明先行者,思明区已不再满足于“突击式”、“战役式”的文明创建。摆在思明区面前的,是如何形成文明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让文明潜移默化为市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为了进一步巩固文明成果,思明区出台了《关于建立创建文明城市(区)长效机制的意见》,形成“巡查、点评、整改、督查、问责”五大机制,强化辖区理念和24小时工作理念,坚持“9+1”执法模式、文明巡查督导“挂钩责任制”等机制。
思明区还启动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制定《思明区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实施方案》,每季度由区文明创建指挥部组织人员对10个街道、6个系统、11个部门开展城区文明程度常规项目及特色项目文明程度指数测评。
同时10个街道启动对社区的市容卫生考评机制,制定《社区保洁员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保洁员奖惩制度。常态考评促长效管理是思明区坚持创建常态化的一种有效机制。
思明区还积极探索文明创建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在职能部门实行定人分片包干和定时轮岗制度,既可明确个人职责,又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避免“人人有责”却最终可能“无人负责”的尴尬局面,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系列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的创建,形成了一股内生的力量,使文明的“种子”在思明区萌芽、成熟、茁壮。
2、创新创建 让文明之花更加绚烂
在中山路有个“爱心小屋”。这个小屋里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有串珠、丝网花、水晶花、绘画作品……它们可不是一般的商品,都是思明区10个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的学员亲手制作的。每个手工艺品都写着残疾人的姓名、物品名称还有价格。
如果有人看中某件商品,那就把钱直接投入一旁的募捐箱里。思明区中华街道说,这是一座聚集了关怀、温暖的小屋。“爱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一种付出,更是你我的行动。”
作为爱心帮困新平台,“爱心小屋”由爱心格子铺、爱心募捐箱、爱心心愿墙、爱心义工站四大板块组成,延续了思明区爱心品牌的传统,把爱心募集、爱心捐赠、爱心义卖、爱心帮扶、爱心圆愿、爱心志愿服务等六大平台活动有机结合,建立爱心能量聚集、奉献的长效机制。
文明,从来不是静止的。思明区正用自己的行动不断充实和丰富着文明城区的内涵和外延。
“爱心超市”、“爱心课堂”、“爱心餐”、“爱心小屋”等一系列爱心品牌的推出;建成“管理、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城管平台;全市首创“道路清洗工程”;完成无物业居民小区设施和环境改造、提升;探索文明创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校园道德讲堂”在全区中小学校覆盖……让更多群众受益文明创建新成果。
思明区在全市中小学校中持之以恒建设的“校园道德讲堂”实践活动就是思明区不断创新文明创建工作的生动案例。
过去几个月来,槟榔小学的孩子们一到学校就会直奔校园的菜地。拣拣落叶、拔拔杂草,看看菜的长势。这块菜地约400平方米,共分割成八块,分别交给8个班的孩子种菜。花椰菜、芥菜、地瓜叶、油麦菜、香港四九菜心等各种小菜苗在槟榔小学里扎下了根。老师们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种菜让他们从实践中体验“责任”的担当。这块小小的菜地也成为思明区“梦想·田园”校园实践基地。
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责任”这类词很抽象,但思明区通过唱一首歌曲、学一句道德格言、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做一番点评,让学生们在互动中达到知行合一。如今,“校园道德讲堂”在思明区各学校纷纷开办,为广大学生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心灵盛宴。
此外,思明区还强化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利用网络、电话、谈话、授课等多种方式及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自建站以来,共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专题讲座27场次,受众上万人次,带动提升了校园文化,增强了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修养。
3、为民创建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在思明区看来,文明创建不仅仅是展示发展成就的手段,更是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这个月,思明区在辖区内投入使用17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一台就在14岁的洪涌浩同学家门口。酷爱读书的他说他都会来到七星路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阅书籍,“真是没想到啊,能这么方便在家门口借书看书!”预计三年内,这样的图书馆将遍布思明区96个社区,更多的市民就能在家门口借到图书。
遍布全区各街道的街心公园,同样演绎着思明区“为民、惠民”的创建理念。
每到夜晚,莲坂小区休闲广场是中青年的“时尚天地”,白天上班的他们在这里跳广场舞,做亲子游戏;每个清晨,这里则成了老人们晨练健身的好场所;节假日,这里是孩子们的欢乐园,有时社区在这里搞游园活动、文体活动,小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谁能想象得到,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小区内一块黄土裸露的不规整绿地,不时有居民在此倒垃圾堆杂物,滋生蚊蝇蟑螂招来老鼠,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怨声载道。
这是思明区积极提升文明创建水平、造福居民群众的真实成效。居民吴阿婆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个活动场所的改造让莲坂小区焕然一新,以前一到晚上黑漆漆的、一点生气也没有,现在全部的楼道都亮了灯,区间道路也都安装了路灯,整个小区亮堂堂的。
铁路文化公园、海滨公园鹭江道沿线、开元街道办后街心公园、官任路1号街心公园、后埭溪路湖滨南路口街心公园、西堤南三路、岭兜西路、鹭江道大同路口……一块块街头空地、荒地悄然变身街心公园。这样的文明创建,为老百姓带来的是实惠,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思明区越来越美。”这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这也是文明创建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4、全民创建 让文明成为城市底色
走进社区,可以看到挂着“爱心之家”的牌子,它告诉爱心人士:这里有需要帮助的人,有空可以过来帮扶,“邻里守望”温暖城市;在全区50多所中小学,有一支支“红领巾城市小义工”小分队,逐渐培养着青少年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在轮渡码头、火车站、旅游景点,遇到困难可以寻找“城市义工”服务点……
“用爱,温暖一座城”“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出现”,这些充满温情的话经常在思明城市义工的口中出现。被誉为“最美厦门人”的城市义工正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更吸引着各种身份的市民随手做公益,随时献爱心。
2012年6月,思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城市义工队伍,每周六固定开展不同主题的“感恩生活 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60多场“城市义工志愿行动”,招募社会义工1000多人,参与活动达3000多人次,城市义工志愿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各界产生较大影响。思明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添友表示,城市义工为民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要素,推动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
城市义工已然成为映射思明区城市文明的大舞台。在思明区的创建过程中,这样的窗口越来越多,文明已渐渐浸入这个城市发展的底色。
随着城市义工活动的不断深入,城市义工成为市民身边的“好人”,成为城市的“第二110”;同时,城市义工也用个人魅力,引来身边人效仿,更多人自觉地加入到“好人”的队伍中来。被誉为“最美厦门人”的城市义工正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更吸引着各种身份的市民随手做公益,随时献爱心。
思明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争取让各个层面人群的能力释放出来,让“1+1﹥2”效应凸显。
一支近10万人的志愿者队伍成为打造幸福思明的生力军。每天上午、下午,你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一支由退休工作人员、下岗失业人 员等组成的1000余人的“幸福思明·文明宣导队”。这只全省首创的队伍走街串巷,通过日常巡查督促和宣传,不仅为城市文明“挑刺”,也倡导市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行文明路,为文明创建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亮点】
思明区文明创建十大力作
“爱心”系列品牌
2004年5月,思明区在全国首创“爱心超市”,并很快在全市推广。几年下来,共有1200多个困难家庭持续得到帮助,受益人数达4.9万多人次。“爱心超市”被授予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福建省八闽慈善奖等荣誉称号。形成11个爱心超市、26所爱心网校、6个爱心课堂、12个爱心餐桌服务点、40个社区爱心基金、爱心小屋等爱心联动品牌。
学习型组织建设
2012年2月20日,思明区正式启动倡导 “开智、引智、用智”理念的“智慧·讲堂”,迄今为止,共开展了13场专题讲座,累计有约6500人次的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并在10个街道全部建立“智慧·讲堂”学习站。全区现有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市级“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2个市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10个街道均有市民教育中心、社区文体活动中心,96个社区均有教学点。
城市义工
2012年6月,思明区在厦门市率先建立“城市义工”队伍,坚持每周六开展一次不同主题的“感恩生活 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60多场“城市义工志愿行动”,招募社会义工1000多人,参与活动的义工达3000多人次。同年12月22日,该区成立了城市义工协会。城市义工被评为“最美厦门人”。
校园道德讲堂
思明区创新教育方式,摆脱说教式的枯燥,让孩子们通过唱歌、看片、听故事感受“道德力量”,注重知行合一,增设“一个善举”环节,促进知行转化,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争做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思明区加强“校园道德讲堂”建设,促进知行合一的经验也在中央文明办主任培训会上进行了推广。
梦想田园
2012年9月,思明区在槟榔小学利用校园荒地设立“梦想·田园”校园实践基地,并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推广。
文明小博客
“文明小博客”起源于思明区嘉滨小学。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组专程到思明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将“文明小博客”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指数测评体系。目前,思明区53所中小学都参与了此项活动。
圆梦助学
今年7月15日,思明区全面启动“圆梦”助学资助工作方案,为辖内所有低保及低收入家庭的就学对象提供8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助学资金,确保全区所有困难学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见义勇为机制
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思明区于2011年11月出台《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办法》,构建八大优抚体系,将见义勇为人员档案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社会化运作推进见义勇为优抚体系建设,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建立起优抚见义勇为的长效机制。
数字城管
2010年,思明区数字城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搭建了监督、管理、执法为一体的城管事件即时处理平台,实现城区“精确、高效、全时段”的管理。
老旧城区改造
思明区加大资金投入,实施老旧居民小区改造工程,为一批老旧小区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形成整治、规范、完善、提升、巩固的良性循环。(来源:厦门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