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创造、总结、提高的集体智慧的呈现。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还使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美观的基本上呈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身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其线条用笔书写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合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字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一直散发着无穷魅力,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民族、民风内涵,每个字所表达出的内容是那样的丰富且富有哲理,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重要标志。
中国书法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除了有汉字为依托之外,还有中国特有的特殊书写工具,用兽毛制成的毛笔,用松油烟等特殊材质制成的墨,用传统手工制成的宣纸,以及用特殊石材制成的砚。同样的汉字,中国书法艺术有篆、隶、楷、行、草诸体,用笔方法相同,美学原理相同,可是结构章法、笔法大不相同,形成了不相同的艺术变化性。加上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用兽毛制成的毛笔,其柔软性和弹性及书写的不确定性,以及蘸墨汁的多少显现的浓淡干湿枯,书写起来变幻莫测,在不同的书家手里就“千奇百怪生焉”。
那么又要怎样研判书法好坏呢?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笔法,也就是用笔的方法,它有中锋、侧锋、偏锋、露锋、藏锋等方法,行笔过程中有快、有慢、有缓、有急、有停、有顿;二是结体,就像盖房子需要搭架子,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长的、短的、圆的、方的随你造;三是章法,就像美术构图,疏的、密的、虚的、实的都要有;四是墨法,墨分五色干、湿、浓、淡、枯。当可以正确地使用好这些方法时,就会成为伟大的中国书法家。
中国书法是融美术、音乐、建筑、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因素为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是最能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方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毕加索在海边见到一位中国朋友在沙滩上写中国字时,他被那奇妙组合成汉文字的抽象线条所吸引,他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用画画一首诗”。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东方抽象线条艺术的心悦诚服。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国书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书法为世界所认知,成为人类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所以我要说——中国书法是世界文化的光辉。